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

呜呼哀哉,临教。


在马来西亚,要一个人死,就叫他去当临教。


临教这个“骑呢怪”,是大马政治大环境底下,被政客扭曲的教育制度所衍生出来的特殊产物。临教面对的问题(也可说成:华教面对的问题)犹如阿婆的缠脚布——又臭又长,与之缠上勉为其难可养家糊口,要命的是时刻担惊受怕身份地位不明升级加薪无望也是有的。


许是年关将近的缘故,我们的官老爷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学人附庸风雅玩起“文字游戏”。关于Contract of Service(雇佣合约)和Contract for Service(服务合约),两者间只有一字之差,待遇却有天壤之别。把雇佣合约(等同就业合约Employment Contract,签此合约就是雇员)“掉包” 为服务合约(是一种商业交易合同Business Contract,这是服务外包Outsource Service的基本合约,签此合约就是承包了有关服务)的做法,无疑是把所有的福利与津贴都抹去得干干净净。此举非但把临教的尊严踩在脚底,更令向来师资短缺的华小雪上加霜(难道官员不知道临教问题一动牵全发?还是暗叫:没有了师资,还学人家搞什么教育?回XX(国家名)耕田呗)。


临教的职务与一般的正职教师无异,除了日常教务,平时的课外活动或办补习班一个也没有少。由于临教少了一纸专业文凭(合格教师文凭),薪金自是不能与合格教师相比;但薪水少了并不意味临教的工作量就相对减少。在华小的课堂里,临教很多时候也是担正大旗肩负教育国家栋梁的重任,并不是一般“行行企企”(粤语俚语)的等闲角色。就不明白如此吃重的角色,为何从来就没有获得国家的认同?反之,还要不停地被剥削、被藐视?当然我们也不奢望国家会颁发勋章表扬之类的,充其量让临教有口安乐茶饭,不要有空没空来找砸就足矣。


对于是次风波,我的灵感泉涌不断,阴谋论联想油然升起。或许大选不远了,没有多少胜算的“乌洞”,为了拉拢流失的华裔票数,制造了这场“突发事件”,然后让“麻花”以民族英雄之姿出面解决,意欲力挽狂澜一举横扫华裔选票。耳边突传来镀锵镀锵镀镀锵。。。生旦净丑陆续粉墨登场,轮番上演一场大龙凤。曲终人散讨个好彩头,至于后事如何,有待下回甚或下下回分解。如此拖棚歹戏,尚且经年累月公演好几回,不怕无戏可唱。若真想以此“烂梗”收复失地,看来不得不写个“服”字。这样的思维逻辑,合乎大马民情。说好听的话,在诡异莫测的政治游戏中,这样的剧情绝对在情理之内;说难听的话,对于那些脑子不甚灵光的政客,如此“死桥”绝对在意料之中(当然,以上言论绝对可以视为玩笑话,呵)。


教育是立国之本。对一个国家而言,千里之行,始于教育。不公平的教育政策,只会拖累国家无法走远。我们的政治人物眼界与思想之狭隘,局限了资源富足有余的马来西亚政经文教的发展。恕小民愚昧无知,关于层出不穷临教问题,用句民间俗话一语破的——用屁股想也知道,无非是“有心人”想把民族的根本一并拔起,殊不知此举却很可能断送了国家的未来。华小绝对不是发展的阻力而是助力,政客没有容不下这个事实的胸襟,华教在本土就永远没有安身立命之处。由此想来,怨不得马来西亚至今还深陷第三国的腹地无力回天。



*临教风波二三事:
1)临教的“雇用合约”与“服务合约”之比较
      http://www.djz.edu.my/v2/actshow.php?id=54
2)公平公正对待临教
     http://www.kwongwah.com.my/news/2011/12/12/109.html

3)临教投诉教育局频催促 本周内呈交服务合约

     http://www.nanyang.com.my/node/404483?tid=772
4)关于雇佣合约和服务合约法律上的差别(文中划线处),感谢作者苏丹庆在星洲日报14/12/2011《沟通平台》里的分享(找不到文章连接处)。

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

No Knead Bread——我的梦幻免揉面包

哈,我的Pumpkin No Knead Bread。

 可是怎么看都像发糕多一点~~~


有个食谱收藏了许多年,一直没有拿出来把它实践完成。可是随着“龙体”日渐心宽体胖,我也就放下“吃多会胖”的戒条,像珍藏在地下的宝刀般,是时候让它出土亮相啦。

多年前无意间在平面媒体上看到一篇报道,介绍New York Time的面包师Jim Lahey所原创的免揉面包(no knead bread)。一看之下对其免揉免擀兼少酵母的面包做法和配方爱不释手,进而珍而藏之也。

由于是如此珍而重之的食谱,为了不出任何差池,我又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。幸好让我找到了
孟老师(http://blog.xuite.net/jackie.baking/meng/15161545) 和 Ohbin(http://ohbin.blogspot.com/2008/10/ohbin-no-knead-bread.html)的免揉面包的介绍。从中我又吸收了一些新知,然后才开始做起了我那梦幻的no knead bread呀。

免揉面包材料:
高筋面粉            3 cup ( 200g )
即溶酵母         1/4 tsp ( 1/8 tsp )
幼盐              1 1/4 tsp ( 1/2 tsp 又1/8 tsp )
温水              1 5/8 cup ( 170g )

* 括弧内红色的字体为孟老师改良后的份量。我这次是采用孟老师的版本(因为怕Jim Lahey的面包份量会太大)。


做法如下:
做了第一个no knead bread,在整形的时候遇到了面团湿到无法脱手的棘手问题。虽然照着各路大师的做法,把双手布满面粉,但是连简单的上下左右对折都无法完成(我只草草地推了几下),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工具出了问题?

隔天又试做了pumpkin no knead bread,可是这个食谱不是偶像Jim Lahey的,而是我从youtube学来的。但原料和做法大致相同,所以我还是沿用Jim Lahey的做法把它完成。

材料:
南瓜/金瓜茸(蒸熟)         1/2 cup(我用了200克)
温水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 cup
即溶酵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/4 tsp
幼盐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 1/4 tsp
高筋面粉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3 cup

由于担心份量太多,我把它分成两个面包的份,一次只烤一个面包。剩下的放入塑料盒盖好移入冰箱(不是冷冻格),下次要吃时把它拿出来于室温下退温后再 拿去烤就好了。
接下来的步骤重复上述no knead bread(第三到第九)的做法就可以了。只是这次我没有用lining纸,因为第一次做好的面包,虽然很容易就从锅里拿出来(玻璃锅内还很干净呢),但lining纸怎么也撕不下来。所以这次我还是乖乖遵从大师的教诲,在锅里撒上面粉,才把面团移入。我还担心面团终究会粘底,所以在锅里涂上一层牛油再撒上面粉,会不会太多此一举啊?不过,幸好这一次面包轻易就取出来了。 

 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多加了25克的南瓜茸,我的pumpkin no knead bread整形
后,虽然静置了约半小时,但是却再也没有“长高”过咯。

哈,怎么看都像我们华人的传统发糕嘛!

*记得烤箱必须事先预热上下火230度。

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

豆腐花?布丁吧?

已经是第三次尝试,所以又出“pattern”了。。。加了玫瑰花瓣。

豆腐花/布丁散发淡淡的玫瑰花香,但是有个问题始终没有获得解决。。。

 唉。。。所谓不用石膏粉的豆腐花,一出冰箱就会在十分钟内转化为液体。。。



想不通。。。想不通。。。

明明是布丁嘛!用鱼胶粉(gelatin

取代石膏粉做的豆腐花,

怎么说都没有豆腐花的口感。

它吃起来活脱脱就是布丁啊。

还有,我可是照足《简易食谱》

里鱼胶粉豆腐花的做法,

可是豆腐花一离开冰箱就要赶快吃完;

不然它会瞬间溶化,费解!


材料:

  • 無糖豆漿 1公升
  • 魚膠粉(吉利丁粉 gelatin)2湯匙
  • 白糖(可不加,或因個人口味增減) 3湯匙
做法:
  1. 把豆漿倒進深鍋中,用中小火加熱,並加入糖。糖溶解後,自己可試味。建議加 2湯匙糖後,再逐少加入糖,直至自己滿意為止。見到豆漿有些微白煙冒出,不用煮至沸騰。就轉小火。
  2. 轉小火後,隨即一邊用大勺搞拌豆漿,一邊把魚膠粉分批灑下。要不停拌勻,直至把魚膠粉完全溶解。
  3. 用細篩過濾豆漿,倒進容器中。蓋好,放入雪柜(冰箱)冷藏 3至 4小時。豆漿凝固後,即成。加點糖水拌吃。上面可加甜紅豆沙,就更美味喔!
溫馨提示:
  1. 可改用甜豆漿,就不用加糖煮。
  2. 也可選用西人超市中出售的豆奶(soy milk)。今次基絲汀就是用西人超市的豆奶,初試啼聲,就馬到功成。

* 我也照温馨提示那样,用超市的甜豆浆做的。


伴着红豆糖水一块吃,味道更添多样化,层次上又升了几级。 

红豆糖水:以香兰叶(数片)、红豆、白糖和开水煮成浓稠糖水(煮至红豆软化)即成。我特地加入几片姜片,那就不用再另煮豆腐花的姜味糖水了。 

好好吃。。。,但就要一鼓作气吃完;不然会变回豆浆水。。。


2011年11月8日星期二

再战kuih lapis

看,这次是不是好多了?

有了第一次的经验,这次总算拿捏到层与层之间的分量;不过还是厚了些,应该可以更薄。

只是这次的肉桂粉好像太多了,蛋糕不单止颜色深了,连味道也浓了点。


第二次挑战千层蛋糕,材料方面照足食谱上所写的,

只是炼奶和香草精方面,

我还是选用淡奶(因为上次剩下很多)

和肉桂粉(满满1茶匙)。

也许肉桂粉加太多了,所以蛋糕变成咖啡色,

连味道也充满了浓郁的肉桂香。

可是,每一层三汤匙的粉浆好像还是太多了,

下一次我要试试只下两汤匙的分量,

看看会不会好一点。

当然,这一次的尝试也失败了。

整个蛋糕烤出来,只有头尾两边是完好的,

中间部分(切好后大约四片蛋糕)

还是“沦陷”了(就像上次那样湿湿糊糊的)。

看来,还要多多努力。。。


* 千层蛋糕的材料和做法,请参考:http://wwwsheclub.blogspot.com/2011/10/kuih-lapis.html



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

层层叠叠的千层蛋糕(Kuih Lapis)

我的千层蛋糕初体验——失败!

近看里面还湿湿的,层与层之间太厚了,没办法烤至熟透,表层就先黑了。


手上有本西点食谱,里头有一篇介绍千层蛋糕的做法。

由于步骤和材料有够简单的,完全符合我对烹饪的

基本原则——“三不一没有”:

材料复杂的不做(不复杂)、

材料昂贵的不做(不昂贵)、

步骤繁多的不做(不繁多

和没有90巴仙以上成功率的也不做(没有失败的可能)。

说穿了,也是怕到头来成品失败时,浪费时间和金钱事小;

最重要的是浪费地球上的资源(食材)就罪孽深重了。


所以,一看到这篇食谱,我心里就痒痒的。。。

到底是做呢还是不做?

千层蛋糕有可能这么容易就搞定吗?

思前想后了很久。。。,

就这样春去秋来。。。又春去秋来。。。

无数个年华逝去。。。(哈,文艺腔都来了)

始终鼓不起勇气把它付诸于行动。

这一次,事缘刚好有几个“霸王鸡蛋”

就快过期了(只剩一天限期),

于是为了那几个“无辜”的鸡蛋,

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,

我还是硬着头皮做起我多年来的第一个千层蛋糕。


手上的食谱如下:

材料:
牛油          240克(我只有190克左右
细砂糖      150克
普通面粉  120克
蛋黄          9个(我的是8个
蛋白          6个(我的是4个
炼奶          60 克(我的是淡奶
香草精      1/2茶匙(我用肉桂粉cinnamon powder <1茶匙) 

做法:
1)牛油软化后,加入60克唐打至奶白色呈忌廉状。
2)蛋黄逐只加入打匀。
3)加入炼奶和香精打匀。
4)筛入面粉,拌匀。
5)蛋白打发起,将90克糖分数次加入,再打至糖溶化。
6)将蛋白分数次加入牛油蛋黄中,拌匀成粉浆。
7)长方形糕盘涂油(我用的是大约9 寸 X  4寸的size),下适量粉浆(没有说明分量,结果我用盛汤的勺子,每一层加入两勺)放入预热烤箱(早前预热上下火180度),以180度烤15分钟,转上火烤至金黄色。然后加入第二层,以上火烤至金黄色,重复上述做法至粉浆用完。


看,是不是超简单的?

换作是你会不会有像我那样的担心?

我开始动手前还是不放心,上网查看各路行家的做法。

幸好看了Jenny's Delicacy


做的千层蛋糕,

才知道蛋糕会起泡,要用牙签刺破泡泡,

然后拿平板的器具把它压平。

但,即便是参考了许多部落客的做法,

我。。。还是。。。失败啦。。。

千层蛋糕所需材料及工具。别看我的四个鸡蛋,它们可是“巨无霸”,一个可以当普通蛋的两个分量。因为它们全是“双黄”的。 

刚脱模的样子。

再看一次,虽然外表不甚美观(还不熟咧),所用的材料也不完全一样,但味道真的有像市售的千层蛋糕 哦。

2011年10月25日星期二

木薯蛋vs木薯西米露

个人专属木薯蛋~~~赞啦!


我超爱马来摊贩售卖的木薯蛋,

由于老家有刚出土的木薯,

所以即使没有依据任何食谱,

我还是“胆粗粗”凭着味蕾的记忆,

依样画葫芦炸出个人专属的木薯蛋。

结果。。。,真的还不错吃哟。


老家的木薯“殴”在泥地里有够久了,所以一出土就显老了。

木薯蛋的材料简单:蒸熟的木薯,椰丝和白糖。

别问我分量,因为是兴之所致随心所欲做的,

就agak-agak看看吧。做法也简单,

就把蒸熟的木薯捣烂,然后趁热加入适量白糖

(依据个人对甜度的喜好)和椰丝拌匀即成。

粉浆材料:面粉、粘米粉、适量水和少许盐。

面粉和粘米粉的比例是6 :4。

浓稠度以一根手指沾起来,粉浆缓慢滴下为准。

等木薯椰丝茸冷却后,取适量搓成球状,

然后裹上粉浆下热油锅炸至金黄色泽即成。

木薯也太多了,顺便煮了木薯西米露。

材料有:木薯、西谷米、椰奶、椰糖和水。

是上网抄来的食谱,是在非常“繁忙”的时段

兼顾的作业(一边煮菜一边蒸木薯),

所以不汤不水,也就别提了。

Anyway,味道喝起来像“摸摸查查”。


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

旅行的意义

私·游记II封面。整本书厚达200页。


目录栏。


台北走透透部分内容。





河内游部分内容。












京津畅游部分内容。








后跋内容。